首页 > 其他小说 > 作家的诗心
    一年专业英语的学习,不知不觉已不会像原来那样热爱文学。没有了原来的激情与活力,没有了为了求得一句话一个词而辗转反侧,没有了文人的惺惺相惜。一切都在变化,在文学路上的渐行渐远还被自己定义为思想的成熟。因为要脱离孤独的象牙塔,要跨入繁华的新新世界,要摒弃时代的劈腿。受学期末大学语文论文的提醒,才醒悟自己离文字已经很远很远了。原来把脑袋埋在枕头里幻想进入的世界现在我会嗤之以鼻;原来不屑一顾的东西现在也会认为有道理、可以理解。或许真是这样,年少时读诗,年长时读世。所以在第一遍读完钱钟书先生的《吃饭》后,先灰头土脸了一阵,然后脑子里才绵绵不绝地咕噜出不满意来。读的遍数多了,也就找到症结所在了,那就是我淡忘了作家的诗心。

    作家的诗心,就是一个作家毕其终生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一种只能仰观不敢企及的段位。距离世俗越近,对作家的诗心越难理解。因为那种诗心是纯粹的,一尘不染的。有诗心的作家会像世外高人一样衣袂飘飘地独立光明顶,面无表情地冷眼看着世界。钱老先生的《吃饭》便是一篇这样的作品,世外俗物全不入格,冷眼观之,信手拈来。书中的人物便小丑似的轮番上阵,社会的现象便演戏似的亮相登台,戏谑又嘲讽。

    初读时觉着将“吃饭”广泛用于社交诚,成为吃饭作用的微妙延伸,本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古来有之。名与实的背离,主与次的颠倒,手段与目的的相互掩饰,参杂着功利的世态人情,也不是特殊时期的突发事件,它们极其自然。因为钱老先生那样纯粹的人太少太少,所以我们看他们就像观看稀有动物那样皱着眉头瞪大了眼睛。但现在,在阅读了N多遍原作后的今天,实在不想多做关于世俗名利的评判,只想简单地说说一种单纯的境界,一个纯粹的心灵。

    每提及吃饭就会想起阿城。他在《棋王》里有一段对吃特别精辟的描述: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和现在的50元自助随您挑、100元王八汤喝到饱相比,和现在的八大菜系、满汉全席相比,和现在的饭桌政治、吃饭社交相比,棋王真的太寒酸太寒酸。但我始终觉得他才是真正懂得吃饭的人,他知道自己吃下去的是什么。他曾经说过:“人吃饭,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精神需要。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别想到吃,而且,饿得快。”我不赞同棋王的状态过于理想的说法,我相信这类人的绝对存在,尤其是棋王生活的那个年代。讽刺批判也好,理想写实也罢,作家的这种心态是难得的,读者的理解、向往也是难得的。可惜一个入世不久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读出嘲讽,忘掉诗心,以及难得的自由的灵魂。

    韩少功将当代人思想境界描绘为:因*想美容,因花想开店,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正如他所言,人类常常把一些事情做坏,比如把爱情做成贞节牌坊,把自由做成暴民四起,一谈起社会均富就出现专吃大锅饭的懒汉,一谈起市场竞争就有财迷心窍唯利是图的铜臭。有人说:思想的龙种总是在黑压压的人群中一次次收获现实的跳蚤。或者说,我们的现实本来太多跳蚤,却被思想家们一次次说成龙种,让大家听得悦耳和体面。

    现世绝对是社会自我发展孕育的顺产,而不是偶然的宫外孕。有一位作家说过:如果让耶稣遥望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如果让爱因斯坦遥望广岛的废墟,如果让弗洛伊德遥望红灯区和三级片,如果让欧文、傅立叶、马克思遥望苏联的古拉格群岛和中国的“文革”,他们大概都会觉得尴尬以及无话可说的。

    顺应着现世,就发展出一套市侩哲学。我对它不置可否,因为那些并非毫无道理,也并非趣味低俗。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曾总结出要在中国社会取得成功,必须先要悟透中国人独特的民族习性,以及从出发前的自我准备、到人际关系的巧妙运用、社交圈的拓展要领、自身情绪意志力的自我控制,甚至如何与同事搞好关系,与上级相处的分寸等等,把他们称之为中国五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精髓,是迈向成功的必修课程。他还总结出10条成功口诀,排在前几位的便是:一表人材,二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游······

    只是在读着现世的时候不免会感慨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进行着越来越远离土地和心灵的过程。还有谁会像《清平乐·村居》描写的那样: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还有谁会像《世说新语》描绘的那样: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写出讽刺戏谑文章针砭时弊的作家古来有之;为社交和人际忙于奔波朝九晚五乐此不疲并津津乐道的古来有之;读懂讽刺意味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吃到了依然说葡萄酸这种心理的古来有之;读出作家的诗心的,怕是越来越少了。别人意不在此,夫复何言?读懂了又能乐道其中的,亦复何求?这种乐,又多半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完)

    .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