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头条影后
    很多年轻的观众,对于苏慕娥的印象,都比较淡,苏慕娥的铁杆粉丝们,就借着这个机会,利用每一个有效的时机,在网络的舆论场上,为不了解苏慕娥的人,进行科普。

    在这个过程里,《漫说西游》作为当年苏慕娥被迫隐退,淡出影视圈的关键,再次进入了观众的视线里,再度被广泛地讨论了起来。

    年轻的小观众们,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看过之后,纷纷被里面的一些超前而大胆的设定、有趣夸张的梗吸引到,在高度发达的网络上,互相发表着自己的想法与探讨。

    一些观点,被传播到了知名高校的BBS上,有些当年因为负面评论,而拒绝观看这部电影的人,被这些观点吸引,真正看过电影之后,得出了和当年完全不一致的结论。

    他们被电影里面的一些设定,深深吸引,并且给出了完全不同于年轻小观众的结论。在年轻小观众的眼睛里面,那些梗,那些设定,是新奇,是夸张,是搞笑,是无厘头。

    然而,在他们的眼中,那些设定,是包含了复杂人性思考的超前意识,有些看似无厘头的表现方式,实则包含了深刻的阅历的背后,所形成的的悲悯。

    而整部电影,略带奇幻而夸张的表现手法,更引发了一些人的狂热赞叹与追捧。在他们眼里,这并不是哗众取宠,并且,非但不是浅显的哗众取宠,还是一种能够完美地表达出电影深刻任性主题的超前解构手法。

    一篇接一篇的解读帖子,发表在高校自身的BBS论坛上,紧接着,这些帖子,被同样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逐渐转载到豆瓣平台上,引发了一些有同样感觉的影迷的呼应。

    逐渐的,参与进来重新解读这部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参与到辩论之中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部沉寂多时,看起来完全不可能再引发关注的电影,就这样,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引发了新一场大讨论。

    那些解构帖子里面,严谨而中肯的观点,有理有据的分析,同样带动了一部分当年曾经跟风黑过这部电影,却没有真正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重新去真正地了解它。

    当他们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也产生了同样的颠覆感受。

    这种经历,不断地被一批又一批的人,重复体验着,为这部电影,发出正面声音的人越来越多。

    这股声音的力量,也越来越大。直到有人发表了一篇针对当年舆论抨击苏慕娥和电影的文章,终于将整件事推向了*。

    文章里,作者以上佳的文笔,行云流水的结构,清晰地表述出了当年这部电影,被打成烂片的过程,声讨了当年跟风黑这部电影的各个群体。

    并且在文章之中,热血地呼唤,这些曾经跟风黑过的人,对这部电影的主创,进行道歉,共同集合在一起,为这部伟大的影片正名。

    并在最后,表明,自己就是当年跟风黑过电影的一员,从自己开始,践行自己的倡议。

    一时间,这篇文章引发了轩然大波。网络上,所有重新认识了这部电影,读懂了它的优秀的网友,开始自发地聚合在一起,在各个舆论场,为这部电影发声。

    媒体的跟风报道,将这件事的曝光量度,又推上了另外一个层级。

    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一时间,甚至超过了《中国表演者》和另外一个音乐评论节目引发的讨论。

    当年曾经咒骂过苏慕娥,批判过苏慕娥,跟风黑过苏慕娥的人们,开始自发地向她进行道歉,并且呼吁她重新回归影视圈,继续奉献精彩的作品。

    在这种热烈到近乎狂热的气氛下,无数媒体,开始争相追逐苏慕娥,希望能够做在这场大讨论之下,第一个采访到她的人。

    邀约采访的电话,成百上千地向她打来。上节目的邀约,也像雪花一样,从各个媒体、各大电视台飞来。

    这么长的时间里,她曾经无数次走过的,从话剧院到租住公寓的路,也突然热闹了起来,每天都有许多人,在这条路上埋伏、蹲守。

    为了不干扰话剧院的正常工作,苏慕娥不得不和剧院请了假,等到这场热度消退,再重新回去参加排练。

    一切,好像突然都回到了她处在巅峰时期时候的光景。

    苏慕娥待在另外租住的公寓里面,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她本来以为,《漫说西游》这部电影不会有翻身的机会了,没想到,前世BBS的热烈解构,在这一世重新出现了。

    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苏慕娥正思考着,电话突然震动了起来。

    是郭芽新的电话。

    “芽子?”

    “喂,慕娥,恭喜你,翻身的机会来了!”

    “我还以为我没有机会翻身了呢。”苏慕娥感慨地笑,“你在哪儿,咱们聚聚吧。”

    “今天不行,不对,这几天都不行,我得和贺明研究决赛的节目编排。”郭芽新说着,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要不你也到我们这儿来吧,反正你现在被媒体围追堵截的哪儿都不能去,正好来帮我出出主意!刘超放话,自己的人要拿冠军,我一定要让我的学员PK掉他。”

    “报销车费吗?报销我就去。”

    “啧,谈钱多伤感情,你先来再说。我把地址发你,快来啊!”

    “行,你发吧。”

    郭芽新挂了电话,马上给苏慕娥发了一条地址信息。

    苏慕娥收拾了一下,马上出门了。

    贺明这个年轻人,给她的印象很深。虽然只是在节目中短暂的接触,但是她完全能够感受到这个年轻人的超强潜力。

    不管是从外形上来讲,还是从表演本身来讲,这个年轻人,都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这样的人,在2009年前后的娱乐圈里面,是非常稀缺的。

    如果他尊重圈子的规则,找一个好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的话,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苏慕娥开着车,很快就到达了郭芽新专门租下的排练室。

    排练室里面,郭芽新和贺明,还有郭芽新的团队成员,正在为了决赛选用的表演项目类型,进行辩论。

    郭芽新看到苏慕娥来了,连忙将她拉到了所有人的中心,将备选目录交给了她。

    “慕娥,你见多识广,快帮我们参详一下,决赛之夜的几个节目,到底选哪个类型比价好?”

    “决赛什么流程?”苏慕娥扫了一眼目录单,问郭芽新。

    前世她虽然没有参与过这种评论类竞赛型的节目,但是没少看过相关节目,而且相关的分析贴,技术贴,也着重看了很多。

    前世的经验告诉她,这种竞赛类型的节目,选手本身的实力固然重要,但是能够走到决赛环节的,实力基本上都有所保障,相差并不悬殊。

    这个时候,在问鼎冠军上,实力就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流程、环境等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竞赛节目,利用规则,达到获得冠军的条件。

    郭芽新找到流程通知,递给了苏慕娥。

    根据流程通知的提要,《中国表演者》的决赛,定在晚上,而且是直播。最终的冠军,是由导师,加现场的媒体评审,加上现场的观众,共同打分选出的。

    不同的群体,占据不同的比例,总分相加最高的人,将问鼎冠军。

    四位导师给出分数的平均分,占据百分之六十的比重,媒体评审团和观众投票占据的分数比例,可以达到总分的百分之四十。

    鉴于决赛选手,实力相差不大,导师分数,又是计算平均分的方式,所以在导师得分这块,可能彼此之间不会拉开很多。

    那么最终,谁能够获得更多的媒体评审,和现场观众的票数,谁就更可能问鼎冠军。

    决赛时间定在晚上,整个时间长度,达到了两个小时,临近终极PK的时候,时间大约已经到了晚上十点多。

    而媒体评审,和现场观众们,在节目开始前,就已经待在节目现场了,这么长时间的晚间录制,会极大地消耗大家的体力和耐心。

    如果选择不温不火,隐忍式的表演方式,那么,就算演技再精湛,可能也无法挑动观众们的投票神经。

    相反,如果能够选择非常具有爆发力的表演选题,引爆观众们的热情,让她们不用耗费更多脑力,就能够感受到选手的实力和表现力,则有很大可能,让观众们投上一票。

    苏慕娥根据这个核心观点,认为贺明选择惊悚和苦情,作为决赛之夜的表演选题,更加适合。

    她和全体成员解释了自己这样选择的原因,所有人听了之后,都觉得她的出发点非常合理。

    最终,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围绕这两个选题,来设计表演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里,郭芽新和苏慕娥、贺明一起研究、设计表演剧本。

    苏慕娥给出的框架建议非常好,郭芽新则根据经验,添加了很多非常有新意的亮点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