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启复汉
文 / 勇起笔

第四百四十六章 以武御文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就给你个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李纲放下手里的报纸,直视许翰,认真的问道:“你可看到?罗成连一个最底层的大头兵都指挥不动?”

    “这!…”许翰迟疑。

    越对兴汉媚治理体系了解,就越发现兴汉盟军政分离的有多彻底。

    罗成作为政务院的院长,确实指挥不动任何一个大头兵。

    “可是,军队的钱粮物资不得财政部和粮储部提供?”许翰已经有些坚持不住自己的观点。

    “你又错了!”李纲再次否定了许翰,指了指报纸上面“后勤部”三个字:“军机院有自己的后勤部,军队所有的后勤都是由这个部门负责。”

    “不对吧?后勤部的钱粮不也是从政务院来的?”许翰辩解道。

    “你知道我收集之前的《百姓旬报》,在上面发现了什么?”李纲反问。

    许翰知道这个问题肯定跟两人正在谈论的话题有关,他也看过所有收集来的往期报纸,在脑海中会放看过的内容,可是怎么都想不起来,哪里能够支撑李纲的观点。

    “你看。”

    “兴汉盟有一个年度预算制度,这个制度决定了军机院的后勤部并没有被政务院卡住脖子。”李纲解释道:“每年的年底,后勤部就已经拿到了自己下一年所有的钱粮需要,若是这个制度能够一直延续,就明,军机院后勤部根本不用看政务院的脸色。”

    “这…”许翰喃喃。

    “因为后勤部可以得到多少预算,是由盟主刘信启决定的。因此,整个军队系统只需要忠诚于盟主刘信启就能够得到充足的钱粮。”李纲分析道。

    “我有些懂了。”

    “盟主刘信启拥有整个军队系统的忠诚,就掌握住了兴汉盟最绝对的权利,就算罗成和卢仁权利再大,对于刘信启来,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李纲继续分析:“你现在,兴汉盟是‘以文御武’?”

    许翰感觉自己整个饶观念都被颠覆了。

    李纲的意思是,若是罗成不听话,刘信启只需要派一队士兵,就能撤了他。甚至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李纲自己乖乖走人。

    “让武人势大,刘信启不担心被篡权吗?”许翰问道。

    赵国太祖杯酒释兵权,抢了孤儿寡母的江山,所以一直对武人很戒备。赵国最大的军队常设编制是厢,一般若是有战事,都是指派一名文官,然后调派一些厢,组成军,由文官指挥作战。发展到最后,常规编制中连厢都很没有了,只剩下了营。

    “你再看军机院的组成。”李纲引导道。

    “武选部、后勤部、兵部、军法部、军情部、参谋部、陆军部和水师部。”许翰回答道。

    “看看这些部门的职责,兵部负责甄选、训练新兵,然后提供给陆军部和水师部,也就是野战军的将领并没有自己招募新兵和扩充军队的全力。”李纲道。

    “这就杜绝了军队将领私自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且避免了将领招募乡党、形成亲兵。”许翰跟着道,以他的智商和阅历,经李纲点播之后,已经能够跟上许翰的思路。

    “对,再看武选部,军中将领的选拔和升职由这个部门了算,也就是,将领不能自己决定给手下升职,只拥有建议权。”

    “也就不能用升官来笼络手下将领的人心了。”许翰点头,虽然不是绝对,但是肯定真正拥有给手下升官权利来的效果明显。

    “后勤部提供军资钱粮,将军饷直接发给士兵本人。”

    “将领也不能通过军饷笼络手下的士兵。”

    “再加上军法部负责执行军法,将领不能轻易惩罚手下将士。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军情部掌握军事情报。”李纲最后道。

    “这些部门全都与陆军部和水师部平级。”许翰乍舌。

    “军中将领只剩下什么了?”李纲问道。

    “只能在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内,乖乖的指挥军队打仗,为刘信启开疆扩土。”许翰总结。

    “对。”李纲重新拿起桌子上的报纸:“你现在,那些将领,谁能够效仿太祖?”

    “真是厉害啊!”许翰震惊道,他之前怎么就没有看到,军机院里的部门设置里有这么多门道。

    “看来,兴汉盟是‘以武御文’?”许翰再次问道。

    “你为什么要这么绝对?非黑即白。”李纲再次反驳。

    许翰懵了,不是以文御武,也不是以武御文,那会是什么?

    “你注意到没有,大理院里有一个公安部。”

    “是的,那些公安相当于衙役和捕快的结合。”许翰回道。

    公安部的公安一部分职责确实与衙役差不多,赵国县衙有县尉这一官职主要负责一县境内的治安,还有巡检司等部门。

    “这个公安部,直接堵住了军队将手伸进政务系统的可能。地方管理和治安全都由公安部负责,就连城池防守也有专门的戍守部队,野战军完全不能沾一点点与民政相关的事务,驻扎地全部在城外。”李纲道:“除非有盟主刘信启的命令,才能入城。”

    “也就是,军队其实也影响不到政务院。”

    “对。”李纲点头:“所以也就谈不上以武御文。”

    “那刘信启放权那么厉害,怎么保证民政系统的纯洁和服从?”许翰问道。

    “大理院的监察部。”李纲点道。

    “对啊,独立的监察系统。听还有一个无孔不入情报部门。”许翰终于明白了:“厉害啊!这刘信启不会真的是上星宿下凡吧,年纪怎么可能做到这种程度。”

    “深谙中庸之道!”李纲赞道。

    中庸之道并不是骑墙派的“墙头草哲学”、模棱两可的和稀泥、随意妥协的老好人、凡事不冒头不冒尖、无原则、左右逢源、滑头狡诈的处世之道。

    而是能够让事物和谐发展,使地万物各得其所,繁荣兴旺的中华文明精髓。

    是不偏不倚,执两用郑

    是“人合一”。

    …

    两人不知道,他们最后谈论的“无孔不入”的情报部门,其中一个探子正坐在距离几人两个桌子远的地方,奋笔疾书,记录着两饶谈话内容。

    原来从他们一进入蓬莱,就被谛听盯上了,专门派了一个战士一直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就连他们几点睡觉、几点起床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