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启复汉
文 / 勇起笔

第五百八十七章 黄河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三月七日,刘信启返回胙城县。

    在刘信启前往开封的这两,军队的前锋已经进入了卫州,顺利的话,卫州郭附县汲县已经被前锋占领。

    果然,下午的时候,就收到了捷报,汲县已经被攻下。

    次日,大军开拔,向西行进。巳时,军队来到了黄河古道。

    杜充掘黄河大堤的时候就是从卫州掘的,想着黄河水冲破堤坝,一路南下,能将围在开封城下的金军全部淹死。

    没想到事不遂人愿,黄河水岂是凡人能够掌控的,冲破堤坝的黄河水没有将金军淹死,反而擦着金军躲避的高地一路向南,达到开封城南之后才转道向东,一路上曲曲拐拐,水漫大地,不知道淹死了多少无辜的百姓,淹没了多少良田,最终抢了淮河的河道,才算得以控制。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而下游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在中游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的河水,到了下游后,水流变缓,泥沙就慢慢沉积在河床上,抬高了河床,导致水面升高。

    官府为了防止决堤,避免黄河水越过河岸淹了两边的百姓,不得不加高堤坝。

    然而河水携带的泥沙是无穷尽的,升高堤坝没几年,河床又被堆积了很多泥沙,水面再次升高,只能再次升高堤坝。

    就这样一部部升高,陷入了死循环。

    杜充倔河之前,开封这一段的河床已经高出了两边耕地的高度。个别比较严重的地方,高出的高度甚至超过了一丈,最夸张的地方高出近三丈。

    远远望去,黄河就像悬挂在空中一样,因而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又被称为“悬河”!

    对于这种现象,谁也没办法。

    这种死循环最终导致,黄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冲破堤坝,然后改道。这一百年向北流入渤海,下一百年可能就向南流入东海了。

    军队现在越过的这一段老河道,之前就是一段悬河,河道就像是一座山脉组成的城墙挡住了军队前进的方向,军队不得不翻过河堤,然后跨过河道,在翻过另一侧的河堤,才能真正的进入卫州。

    “这黄河真是名副其实的‘地上河’,每隔几十年就会让黄河流域生灵涂炭。”叶家站在高高的河堤上感叹道。

    “确实,等我们占领了河北之地,治理黄河就会成为兴汉媚头等大事。”武南接话道。

    “就没有一种办法,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导致‘地上河’的原因吗?”叶家有些惆怅。下次决堤还早,但是自己肯定会有孩子,还会有孙子。心里不禁想到:很有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黄河还会再决堤一次,到时候不知道能活下来多少。

    “一劳永逸以我们兴汉盟目前的能力肯定是不行的,不过治理黄河的办法还是很多的,其中有一些方法花费都不是很大,治理效果还好。”刘信启回道。

    记得后世国家水利部门对黄河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加固堤坝方法,其原理借鉴于府之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先在大坝外用沙袋围成一个围堰,然后在大坝上开个洞,水流到围堰之中,水流速度会极大的降低,水中携带的泥沙就会沉淀,然后上层的清水再流回到河里,这样泥沙很快就会把围堰填平,变成一片陆地!等围堰被整个填满之后,再在上面种上生长速度快的速生林,这块陆地就变成了大坝的一部分,速生林还能够提供木材,产生经济效益。

    一段一段的围堰,最终会将黄河两岸的堤坝加固的非常非常宽,整个大坝用这种方法加固后,就可以是固若金汤了!

    听了刘信启的办法,叶家感觉很是震惊,有个成语叫做“作茧自缚”,没想到河流还可以自己做堤坝困自己的河道。

    “这样的话,哪怕黄河河床升的再高也不用担心了。”叶家赞叹道,河道一直升,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一直加固堤坝。

    “对,等我们占领了黄河上游的所有土地,到时候将黄河两岸的土地,特别是黄土高坡地段全部种上树,黄河水里的泥沙将会大大减少。最后在黄河下游修建截水坝,增加水流速度,黄河水就会携带着泥沙一路入海,甚至还能将河底沉淀的泥沙也冲走。”刘信启一边一边比划:“这样综合治理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才能一劳永逸。”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就是因为人类会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去改造自然,最终从中受益。

    后世人就算很重视自然环境,也是提倡“保护自然”,而不是将自然还给自然,从根子上,还是要人类自己掌控。

    人定胜,这是人类发展的最根本意念之一,若是没有这个意念,面对自然灾害可能只有投降自毙一条路了。

    “若是我们兴汉盟能够彻底治理黄河水患,那将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功业,将会造福黄河沿岸几千万生灵。盟主,等神州一统之后,让我去做这件事吧。”叶家面上充满了向往,一看就知道这种要求是发自肺部的。

    想想流传千古的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已经造福蜀地一千三百多年,估计还要继续造福几千上万年。

    若是他叶家有生之年能够彻底治理好黄河水患,那自己的功绩也必将永世流传。

    “可以,治理黄河水患是一个耗时长久的工程,必须有人真心的热爱这项事业才能够坚持。既然你愿意,那就试试。”刘信启点头应道。

    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有。

    现在的黄河从京东南边流入淮河,汇入黄海,导致淮河流域的水量太大,是不是的就闹水患。其实黄河最适合的还是向北入渤海,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淮河流域的水量,还能够灌溉华北平原,一举两得。

    也就是,要想完美,就还得让黄河再改一次道。

    几千里黄河水道,要想人为控制,其工程量不下于重新修建一条京杭大运河。

    太难了。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