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和皇后想见我们的孩子?”

    第二日,关姬从冯永嘴里得到这个消息,不出所料的很是意外。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蜡纸还有油墨三者或者其中之一不尽人意。

    阿梅听了冯永的话,神色顿时有些紧张起来,“男君既然不满意,那婢子再想办法。”

    “别听他的!”

    一边拿着纸张关姬终于欣赏够了,截装头:“别听他的,这就够了!”

    “以前家里没书的人,想要求学问,连想要抄个书都没机会,现在呢?先是有雕版印书,再有这个油印。”

    “现在是别人求着我们借书买书,不是我们求着他们学书。”

    关姬小心地把纸张放下,小脸上尽是得意之色:

    “起先蜀中多少人说阿郎是巧言令色?现在谁还敢这么说?只要是去过南乡求书的学子,谁不为阿郎说好话?”

    “曹贼……”冯永嘀咕一声,“听那些去曹贼那里刺探情报的游侠儿说,曹贼可是在大肆宣扬我是无德之人,不配当文人。”

    曹贼自认为是天下正统,在文治武功方面,本来对大汉是有着巨大的心理优势。

    要不然也不至于在刘备死后,就派人入蜀劝降诸葛老妖。

    可惜的是,陇右一战,大汉把曹魏打得蒙头转向。

    再加上这两年,大汉不断地挤压凉州之地,曹魏却只能在关中干瞪眼,毫无办法。

    武功方面被打压就算了,偏偏这几年从蜀地流传出来的几篇文章,不但是惊世之作,而且隐隐有开创一种新式文风的趋势。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开创了建安文风,是曹魏最为自得的文治之一。

    若是这方面再被大汉迎头赶上,那么曹魏所一直强调自己才是居天下之正的说法,可就值得商榷了。

    所以早几年,冯永的文章传入魏地,本还是一片赞扬之声。

    毕竟大魏胸怀广阔嘛。

    哪知陇右之战后,冯君侯的评价一日不如一日。

    再不见提什么文章瑰丽,只说什么德行不修,又有某种古怪癖好,非文人哉……

    既然不是文人,那他写的文章,也能叫文章?

    武皇帝之文古直,文皇帝之文美赡,东阿王(曹植建兴七年徙封东阿)所着文章,更是源于国风。

    皆是既循古文之迹,又有创新之风。

    你个巧言令色之辈,写的东西全无古文诗赋格律,算个什么玩意?

    “那是贼人的污蔑之语,岂可轻而信之?”

    关姬毫不客气地反驳道,“诗赋者,心志也。阿郎之文,读之让人直畅其胸,不能自已,这便是诗赋之妙。”

    “若是为了落于规矩,循于古迹,从而失去本意,有形而无神,那最多不过是匠工之文,读之何益?”

    冯永听了自家婆娘毫不掩饰对自己的赞扬,立马笑得像是吃了喜鹊屎。

    “四娘的秘书处,是最需要这个东西。阿梅,让人去把四娘叫来,让她瞧瞧,她的蜂蜡没白费。”

    经典书籍用雕版印刷最好,但各种公文、试卷等经常改动的文件,则是手工油愈最方便。

    不然你总不能为了一纸公文,就让人去雕一个版面吧?

    那得多浪费?

    所以平时的公文还是得专人抄。

    随着学堂和讲武堂的成型,这三年模拟,五年高考的滋味,也应该让那些孩子们尝尝了。

    想到这里,满怀恶意的冯土鳖嘴角不禁露出邪恶的微笑。

    关姬听到这个人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四娘,心里本就不爽。

    再看到他这个猥琐的笑容,当下柳眉一竖!

    “叭!冯明文,你好大的胆子!”

    “哎呦!”

    冯君侯猝不及防之下,仿佛听到了身上骨头“嘎咂”作响的声音。

    “细君你这是做什么,有话好好说……”

    “这东西四娘用得,我用不得?”

    ……

    (ps:别再催小四和土鳖了,前头花了一天一夜写出来的五千字大章,不过是晚上两人在榻上谈了点事情,存活时间不过一个晚上,大清早就被神兽夹走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放出来,我的心在滴血。)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