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晋陵郡派出的工匠和役夫,南山书院的建设进度加快了不少,除了规划的教工和学生的宿舍,还修建了一些客舍供客人临时居住。书院也修建了不少景观,什么亭台、人工湖以及各种花园,秋不适合种植花草,那些园子却都已经预留好了。
晋陵郡治下八个县,出动不少民夫轮流到南山书院来做工,刘衡借此机会,为这些民夫提供饭食的同时,还向他们宣传刘氏医馆可以以工钱抵医药费,不少民夫当场便加入了刘氏医馆的“会员”。十月底,南山书院落成,京口至建康的大道晋陵郡境内的路段也已经竣工,晋陵太守王澹上书朝廷,希望丹阳郡晋陵郡故事,出役夫修缮京口到建康的大道。
“这个王澹,真不是个东西,太好出风头了。人家丹阳郡修不修路,关你晋陵郡什么关系?还他妈的‘效晋陵郡故事’,还想要让老子出钱给你们修路不成?”刘牢之听到这个消息,气愤地想着。朝廷只出役夫,材料却需要刘家准备,这种修路的方式只怕丹阳郡也不会拒绝。刘牢之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八月中,一代书圣王羲之与世长辞;八月底,散骑常侍谢万因病去世。朝廷本来是要起复谢万为散骑常侍的,谢万病故无法履职,朝廷便把“散骑常侍”作为赠官给了谢万。谢万去世的消息传到荆州,与桓温政治立场不同的谢安乘机投书请求奔丧,离开了桓温。
十月,桓温北伐之时,命安北将军范汪率北府文武前出梁国,因没有按计划出兵,愈时未到,桓温上表废范汪为庶人。“欲先取之,必先与之”,这是桓温对付政敌的手段,对付名士殷浩、谢万以及范汪,皆是如此。
范汪曾历任护军将军温峤参事、征西将军庾亮参军、郗鉴司空掾,曾参与征讨苏峻、郭默,是个允文允武的人物,并非沙场白。那么他跟桓温有何恩怨呢?
其实桓温跟范汪颇有渊源。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温取代庾翼为荆州刺史,便以范汪为长史。永和三年,桓温出兵平蜀时,把荆州托付给范汪,平蜀后,范汪进爵武兴县侯,这个时候,桓温对范汪是很赏识的。但是范汪对桓温日益暴露的不臣之心深为不满,故意疏远他。桓温请他出任长史、江州刺史,范汪都没去,自请还京,求为东阳太守。范汪这种亲皇室而疏远桓温的行为,引起桓温的记恨,何况北府兵强,桓温深知,不愿北府兵权操于他人之手,于是便找了个“失期”的借口把范汪废掉。
十一月,被免职的范汪从江北回到京口,刘牢之不避嫌疑,送上重礼前去拜访。范汪三子一女,长子范康已经出仕,次子范宁跟在身边。以范汪的身份,即便去职失爵,也不是刘牢之可以轻易结交的,因此出面接待的还是范宁。
从年初就任徐兖二州刺史,安北将军到现在被免职,不过才九个月的功夫,安北将军府门前已经从车水马龙到门可罗雀了。范宁虽然豁达,也甚是感慨,这刘牢之在范汪得势的时候,也不曾上门请托,送的礼物不过寻常而已,现在范家失势了,多少亲朋敬而远之,刘牢之不过是一介将家子,却能够不避嫌疑,亲自上门重礼相赠,实乃雪中送炭之举。
刘牢之自然不是烧冷灶,因为他知道,范汪这灶彻底冷了,除非他向桓温低头。
会客厅里,行礼毕,刘牢之向范宁问起了范汪:“子听老大人被人构陷去职,甚感不平,特来问候,老大人还好吧?”
“构陷?”这个用词起来虽然解气,却容易惹来祸端。桓温现在权势滔,已经容不得别人个不字。范宁不想在刘牢之面前失礼,笑道:“阿全,此事朝廷已有公论,不要徒逞口舌之快,为自己惹来祸端。劳阿全动问,家父一切安好!”
交情不到,刘牢之也觉得自己的关心很假。于是他直言自己的来意:“公道自在人心。纵然一时无人敢言,终究堵不住世人悠悠之口。不过子今日冒昧前来,乃是有事相求。”
范宁苦笑道:“现在范家的处境,只怕帮不上什么忙。”
刘牢之正色道:“一时困厄而已,不必如此消沉。范公当代名士,一身所学渊博至极,更且范公允文允武,实谋世奇才。当世风气,儒门正宗不为时人所重,玄门清谈者却充斥朝堂,子虽然见识浅薄,也深感痛惜。范公何不学至圣先师,广授门徒,不枉自己一生所学!子在南山兴建书院,今日前来,是想延请范公出任南山书院山长。范公但有高见,也可刊印书籍,流传下;纵然此身在野,高声一呼,声音也可传于朝廷!”
范宁终于动容。
南阳范氏入学世家,范汪父子一生崇儒。范宁对何晏、王弼等的玄学,更是深恶痛绝,他曾:“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刘牢之之所以敢登门相请,就是知道范氏父子的这个立场。
范宁想不到,这个王澹口中锱铢必较有商贾习气的将家子,竟然能出这么一番话来。他正色道:“阿全能如此想,便是有大志的人,此事我必向父亲进言,就只怕父亲心灰意冷,一时不能振作起来!”
刘牢之从怀里拿出一个纸封,双手交给范宁:“郎君肯进言,成不成的,子都不胜感激。若范公肯出山,子一定给足所有的礼遇。这是子曾偶然得过的一篇文章,颇有些境界,今赠与范公,请范公定夺。”罢告辞离去了。
刘牢之一走,范宁便拿着纸封来找范汪。
“刘家子今来做什么?”范汪面色憔悴,看起来浑身疲惫的样子。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正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候,突然遭到如此打击,实在是有些接受不了。
范宁组织了下语言,笑道:“刘君今日来,乃是来探望父亲,言语之间,殷切盼望父亲莫要意志消沉。现在朝政握在桓南郡一人之手,会稽王独木难支,还指望父亲能匡扶社稷呢!”
“嘿”范汪叹了口气,“他是为会稽王来的?范某如今不过是一介草民,拿什么匡扶社稷!”
范宁道:“这子异想开,却是想要请父亲做他刘家南山书院的院长!”
“哦?”范汪非常意外,顺口了一句,“胡闹!”他倒是听王澹过,刘牢之用出钱修官道的代价,换取晋陵郡出役夫为刘家修建南山书院,只不过他范汪士林名士,为一家私人书院讲学,未免有失身份。
范宁拿出刘牢之给的纸封,递给范汪:“这是他请儿子转交给父亲的!”
范汪随意的拆开,扫了一眼,竟然是一片颇为精妙的文章,他忍不住双手捧起,仔细的看了起来。范宁见父亲如此作态,心中颇为好奇,却又不敢探头去看,只见到父亲不断地点头,到最后,竟然大声喝起彩来:“好,好,好!大丈夫当如是也!”罢把那篇文章放在桌上,大踏步出去了,这点时间因被贬带来的消沉之气,竟然横扫无余。
范宁拿起那篇文章,仔细的看了起来。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乎。”
范宁喃喃地道:“怪不得,怪不得。士大夫正该有如此胸怀!父亲此次被难,便有些意志消沉,着实不该呢!”
在刘牢之焦急的等待中,冬月底,范汪终于给出了答复,愿意在南山书院授学。
刘牢之大喜过望,亲自赶着四轮马车,将范汪父子送到了南山的别院。这处别院位于南山的山腰,环境优美,规模宏大,引泉水流居期间,招云彩散布其上,当得起门口的大招牌:“城市山林”。
刘牢之给了范汪最高的礼遇,出入配备四轮马车,束修依照朝廷方镇的俸禄标准;作为书院的山长,南山书院运作的事情一言而决,刘牢之绝不干涉。书院配备榴版作坊,制作好的雕版随时可以交付给一品汇书坊印刷成册。
此时朝廷暗弱,朝政握于桓温之手,仕进无望的范汪正好可以在书院观望时局。他广发请帖,广邀好友幕僚同来书院,开坛讲学。一时之间,南山书院声名鹊起,吴郡、晋陵、广陵等地的读书人纷纷踏上求学之路。
在南山书院读书,免费住宿,也不需要交学费,只需要支付自己生活的费用。实在没有钱,南山书院也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方式帮学子们解决:抄书、刻板以及到刘氏族学代课。
晋陵郡治下八个县,出动不少民夫轮流到南山书院来做工,刘衡借此机会,为这些民夫提供饭食的同时,还向他们宣传刘氏医馆可以以工钱抵医药费,不少民夫当场便加入了刘氏医馆的“会员”。十月底,南山书院落成,京口至建康的大道晋陵郡境内的路段也已经竣工,晋陵太守王澹上书朝廷,希望丹阳郡晋陵郡故事,出役夫修缮京口到建康的大道。
“这个王澹,真不是个东西,太好出风头了。人家丹阳郡修不修路,关你晋陵郡什么关系?还他妈的‘效晋陵郡故事’,还想要让老子出钱给你们修路不成?”刘牢之听到这个消息,气愤地想着。朝廷只出役夫,材料却需要刘家准备,这种修路的方式只怕丹阳郡也不会拒绝。刘牢之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八月中,一代书圣王羲之与世长辞;八月底,散骑常侍谢万因病去世。朝廷本来是要起复谢万为散骑常侍的,谢万病故无法履职,朝廷便把“散骑常侍”作为赠官给了谢万。谢万去世的消息传到荆州,与桓温政治立场不同的谢安乘机投书请求奔丧,离开了桓温。
十月,桓温北伐之时,命安北将军范汪率北府文武前出梁国,因没有按计划出兵,愈时未到,桓温上表废范汪为庶人。“欲先取之,必先与之”,这是桓温对付政敌的手段,对付名士殷浩、谢万以及范汪,皆是如此。
范汪曾历任护军将军温峤参事、征西将军庾亮参军、郗鉴司空掾,曾参与征讨苏峻、郭默,是个允文允武的人物,并非沙场白。那么他跟桓温有何恩怨呢?
其实桓温跟范汪颇有渊源。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温取代庾翼为荆州刺史,便以范汪为长史。永和三年,桓温出兵平蜀时,把荆州托付给范汪,平蜀后,范汪进爵武兴县侯,这个时候,桓温对范汪是很赏识的。但是范汪对桓温日益暴露的不臣之心深为不满,故意疏远他。桓温请他出任长史、江州刺史,范汪都没去,自请还京,求为东阳太守。范汪这种亲皇室而疏远桓温的行为,引起桓温的记恨,何况北府兵强,桓温深知,不愿北府兵权操于他人之手,于是便找了个“失期”的借口把范汪废掉。
十一月,被免职的范汪从江北回到京口,刘牢之不避嫌疑,送上重礼前去拜访。范汪三子一女,长子范康已经出仕,次子范宁跟在身边。以范汪的身份,即便去职失爵,也不是刘牢之可以轻易结交的,因此出面接待的还是范宁。
从年初就任徐兖二州刺史,安北将军到现在被免职,不过才九个月的功夫,安北将军府门前已经从车水马龙到门可罗雀了。范宁虽然豁达,也甚是感慨,这刘牢之在范汪得势的时候,也不曾上门请托,送的礼物不过寻常而已,现在范家失势了,多少亲朋敬而远之,刘牢之不过是一介将家子,却能够不避嫌疑,亲自上门重礼相赠,实乃雪中送炭之举。
刘牢之自然不是烧冷灶,因为他知道,范汪这灶彻底冷了,除非他向桓温低头。
会客厅里,行礼毕,刘牢之向范宁问起了范汪:“子听老大人被人构陷去职,甚感不平,特来问候,老大人还好吧?”
“构陷?”这个用词起来虽然解气,却容易惹来祸端。桓温现在权势滔,已经容不得别人个不字。范宁不想在刘牢之面前失礼,笑道:“阿全,此事朝廷已有公论,不要徒逞口舌之快,为自己惹来祸端。劳阿全动问,家父一切安好!”
交情不到,刘牢之也觉得自己的关心很假。于是他直言自己的来意:“公道自在人心。纵然一时无人敢言,终究堵不住世人悠悠之口。不过子今日冒昧前来,乃是有事相求。”
范宁苦笑道:“现在范家的处境,只怕帮不上什么忙。”
刘牢之正色道:“一时困厄而已,不必如此消沉。范公当代名士,一身所学渊博至极,更且范公允文允武,实谋世奇才。当世风气,儒门正宗不为时人所重,玄门清谈者却充斥朝堂,子虽然见识浅薄,也深感痛惜。范公何不学至圣先师,广授门徒,不枉自己一生所学!子在南山兴建书院,今日前来,是想延请范公出任南山书院山长。范公但有高见,也可刊印书籍,流传下;纵然此身在野,高声一呼,声音也可传于朝廷!”
范宁终于动容。
南阳范氏入学世家,范汪父子一生崇儒。范宁对何晏、王弼等的玄学,更是深恶痛绝,他曾:“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刘牢之之所以敢登门相请,就是知道范氏父子的这个立场。
范宁想不到,这个王澹口中锱铢必较有商贾习气的将家子,竟然能出这么一番话来。他正色道:“阿全能如此想,便是有大志的人,此事我必向父亲进言,就只怕父亲心灰意冷,一时不能振作起来!”
刘牢之从怀里拿出一个纸封,双手交给范宁:“郎君肯进言,成不成的,子都不胜感激。若范公肯出山,子一定给足所有的礼遇。这是子曾偶然得过的一篇文章,颇有些境界,今赠与范公,请范公定夺。”罢告辞离去了。
刘牢之一走,范宁便拿着纸封来找范汪。
“刘家子今来做什么?”范汪面色憔悴,看起来浑身疲惫的样子。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正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候,突然遭到如此打击,实在是有些接受不了。
范宁组织了下语言,笑道:“刘君今日来,乃是来探望父亲,言语之间,殷切盼望父亲莫要意志消沉。现在朝政握在桓南郡一人之手,会稽王独木难支,还指望父亲能匡扶社稷呢!”
“嘿”范汪叹了口气,“他是为会稽王来的?范某如今不过是一介草民,拿什么匡扶社稷!”
范宁道:“这子异想开,却是想要请父亲做他刘家南山书院的院长!”
“哦?”范汪非常意外,顺口了一句,“胡闹!”他倒是听王澹过,刘牢之用出钱修官道的代价,换取晋陵郡出役夫为刘家修建南山书院,只不过他范汪士林名士,为一家私人书院讲学,未免有失身份。
范宁拿出刘牢之给的纸封,递给范汪:“这是他请儿子转交给父亲的!”
范汪随意的拆开,扫了一眼,竟然是一片颇为精妙的文章,他忍不住双手捧起,仔细的看了起来。范宁见父亲如此作态,心中颇为好奇,却又不敢探头去看,只见到父亲不断地点头,到最后,竟然大声喝起彩来:“好,好,好!大丈夫当如是也!”罢把那篇文章放在桌上,大踏步出去了,这点时间因被贬带来的消沉之气,竟然横扫无余。
范宁拿起那篇文章,仔细的看了起来。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乎。”
范宁喃喃地道:“怪不得,怪不得。士大夫正该有如此胸怀!父亲此次被难,便有些意志消沉,着实不该呢!”
在刘牢之焦急的等待中,冬月底,范汪终于给出了答复,愿意在南山书院授学。
刘牢之大喜过望,亲自赶着四轮马车,将范汪父子送到了南山的别院。这处别院位于南山的山腰,环境优美,规模宏大,引泉水流居期间,招云彩散布其上,当得起门口的大招牌:“城市山林”。
刘牢之给了范汪最高的礼遇,出入配备四轮马车,束修依照朝廷方镇的俸禄标准;作为书院的山长,南山书院运作的事情一言而决,刘牢之绝不干涉。书院配备榴版作坊,制作好的雕版随时可以交付给一品汇书坊印刷成册。
此时朝廷暗弱,朝政握于桓温之手,仕进无望的范汪正好可以在书院观望时局。他广发请帖,广邀好友幕僚同来书院,开坛讲学。一时之间,南山书院声名鹊起,吴郡、晋陵、广陵等地的读书人纷纷踏上求学之路。
在南山书院读书,免费住宿,也不需要交学费,只需要支付自己生活的费用。实在没有钱,南山书院也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方式帮学子们解决:抄书、刻板以及到刘氏族学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