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要安排八十万的人吃住,除了鲁肃,没有人完成过。

    他曾经以为自己也可以轻松做到,事到临头,却变成了一团乱麻。

    刘晔是骄傲的,所以他殚精竭虑,每天只睡一两个时辰,全都在处理公务。

    然而,随着天气的变冷,以及新年的即将到来,工作越来越艰难。

    首先是住所问题,刘晔几乎是强行摊派到每一个县令头上。

    按照刘可的命令,洛阳之民就安排在九江郡和广陵郡。

    第一次会议,刘晔和诸位县令拱手,心平气和地商量,让他们自己上报接纳人数。

    原本刘晔以为,县令们会很配合他的工作。

    可惜事与愿违,他们上报的总人数仅仅为三十万。

    也就是说,还有五十万人没有找到自己的户口。

    县令们的理由是,刘可一直以来都来收纳流民,短时间内,他们无法赶工出这么多住所。

    县上也没有这么多可耕种的土地,开荒会成为老大难的问题。

    刘晔大手一挥,强行摊派出50万农户。然后再一一和县令们交流,议题当然是如何解决现在的困难。

    他把困难压到了大家头上,自然变成了“无能”的上官。所以,刘晔一刻都不敢停歇,生怕哪里出了差错。

    在协助官员方面,鲁肃派遣了两个老手帮助刘晔,其余文官都是太学的实习。

    这一点,让刘晔苦不堪言,两个老油条不肯带新人,太学的学生只能把问题堆给他。

    为此,刘晔没少与属下沟通,花了不少时间才达成共识。恩威并施下,两个老油条终于答应了教导太学学生。

    内忧外患之下,刘晔操碎了心。“内忧”当然是自己的团队的配合,“外患”就是各县令的推诿。

    都快过年了,大家都想省事一点,刘晔就是一尊大佛,突然压在他们身上,谁能舒服?

    剩余的三十万人,才是刘晔最头疼的地方,因为他们是富户,一来不会农事,二来没有钱财。

    总结一句话,他们就是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的穷逼。

    董卓磨灭了他们身为国都之民的傲气,但是没有教授他们任何生存的技能。

    原本他们靠洛阳的门店出租、雇佣佃户或者做点小生意等就可以养家,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啊。

    这也就算了,最让刘晔气闷的是,这帮人对刘可敬重万分,对他可是一点也不客气。

    “我们是仰慕东阳侯才来到扬州的,你就让他们做这个?”

    “别人我不管,我在洛阳有多少田地,你就要给我多少!”

    ……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时之间,刘晔无从下手。于是,他现在喜欢做的事,就是四处巡察,先听一听这些人的想法。

    即使不可能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但是也要了解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突然,刘晔又遇到了闹事的人群,正想凑过去看一看,就听到一名四十多岁的文士慷慨激昂地道:

    “东阳侯收留我们,已经是莫大的荣幸,诸位非要如此行事,真当东阳侯好欺负吗?”

    “我等不是不敬重东阳侯,只是这里的官吏不知好歹,我们要请东阳侯主持公道!”一名曾经的富商大喊大叫道。

    “为什么那些农户都分到了土地,而我们没有?”一位曾经官员的家眷道。

    对此,文士嗤之以鼻,不是没有分到,而是你们嫌弃太少!

    都是一帮大爷!

    就这样,文士与曾经的洛阳勋贵,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他最后来了一句:

    “莫非尔等认为东阳侯诚善可欺,想要回归董卓的怀抱?”

    一句董卓,就让所有人闭上了嘴巴。

    现在有吃的,有喝的,所有人都飘了,不是一两个,而是整整三十万人!

    这一点,简直让刘晔心碎。

    不过,他还是上前,与义正辞严的文士攀谈起来。

    “在下姓陈,名宫,字公台。”

    “刘晔,字子扬。”

    两人互相介绍之后,刘晔心惊陈宫的才学,于是大吐苦水。

    陈宫也是一样,他认为帮助天下百姓是对的,可是百姓里也有刁民。

    而这些刁民,最让人头疼。

    “公台可有什么妙计?”刘晔问道,两个人都相见恨晚,已经非常熟悉了。

    “惭愧,只有一下策,那就是直接用重典。”陈宫苦笑道。

    刘晔也笑了,道:“我们两个倒是想到一块去了,可是,主公那一关不好过啊!”

    想到爱民如子的东阳侯,陈宫一时哑言。不过他还是试着道:

    “东阳侯杀伐果断,虽然对百姓温柔体贴,但是不至于不惩罚刁民吧?”

    “扬州自有法度,主公主张以法治理,辅以儒家的仁义。曾言:不可因为言语之过、自身喜好等加害百姓!”刘晔道。

    陈宫也听出来一些意思了,并不是不可以强行安排,只是刘晔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让百姓和东阳侯都满意。

    可是,让三十万“刁民”满意,何其难也。

    刘晔也不隐瞒,直接道:“东阳侯帐下人才济济,想要出头着实不易!这一次安置百姓,就是对我最大的考验。”

    陈宫拱手,表示自己理解,但是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子扬,正因如此,你才魔障了啊!”

    刘晔不解,道:“公台有何教我?”

    “既然下不了决心,此事为何不上报,请东阳侯定夺?”陈宫道。

    刘晔一想,确实可行,拖下去,反而更加不利。

    毕竟,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同,以前只要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百姓就会满意。

    洛阳百姓的追求更多,他们不可能满足这样的条件。

    但是满足他们的条件,对其他人何其不公?

    “公台,可否陪我一起去见东阳侯?”刘晔邀请道。

    陈宫心里一惊,他知道刘晔是要举荐他了,这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事情吗?

    千里迢迢南下,就是为了投靠东阳侯!

    刘晔见陈宫点头答应,也很高兴,毕竟他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

    陈宫这样的贤才,主公一定会很喜欢。

    果不其然,刘可隆重地接待了刘晔和陈宫。

    三人天南地北地聊了一会儿,刘可对陈宫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道:“公台可愿意留下助我治理扬州?”

    “多谢东阳侯,只是在下之前在曹操帐下做事,恐怕会……”陈宫欲言又止道。

    刘可明白,不就是怕自己和曹操交恶吗?

    不过这都是小事!

    曹操现在老实得很。

    “既然主公愿意接纳公台,自然考虑到所有情况,所以,公台不必忧虑,说出自己的本心即可!”刘晔在一旁催促道。

    刘可也点点头,对刘晔的助攻非常满意。

    陈宫当即叩首,拜刘可为主公。

    刘可扶陈宫起来,道:“我帐下,又多一员大才,可喜可贺啊!”

    陈宫感动得不能自已。

    刘晔苦笑一声,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了。

    说着说着,刘晔就汇报了洛阳移民的安置工作,并向刘可请示。

    刘可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竟然还有不感恩的百姓?

    百姓的需求在提高啊!

    看来,扬州的发展还跟不上洛阳百姓的生活状态,对于刘可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

    自己还需要努力啊!

    不过,这不代表刘可会纵容洛阳百姓的行为,既然到了自己的地头,就是自己说了算。

    陈宫见到刘可面色阴晴不定,生怕有雷霆万钧之势落下,那就太可怕了。

    “将这三十万人拆分成两个部分!”刘可道。

    刘晔和陈宫都竖起耳朵倾听,刘可接着解释道:“第一,将至少十万汉民迁徙到交趾,给予他们应有的田地与地位。第二,剩余的百姓,自建洛县,只提供粮食,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好大的手笔!

    刘晔都不由得惊叹了,主公这两个安排,就是排山倒海。

    “公台就暂时为洛县县令,但是不要管理,只负责加强法纪和引导百姓,让他们自己管理。”刘可道。

    不管事的县令?自己管理自己的百姓?

    这两个任命,刷新了陈宫的三观,不过他可以想象得到,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局面。

    洛县百姓要么发奋图强,将自己发展起来,要么投奔各地,慢慢流浪。

    陈宫从里面看出了,刘可治理刁民的决心。

    你们想要什么,自己努力,能拿到多少就是多少!

    若是努力都不肯,你将一无所有。

    洛县百姓为了那一寸土地,将会斗得头破血流。

    只有这样的争斗多了,他们才会感受到官府的作用。

    陈宫预感得到,自己这个县令责任多么重大。

    “若是有德望着,借此机会圈地,又当如何?”陈宫问道。

    “既然你是县令,就代表着官府,可以推翻,至于什么时机介入,就看你捕捉能力了。”刘可道。

    刘可的方针就是,先画一个大饼,让他们乱起来,然后官府再收拾乱局。

    真当逃过了董卓一劫,就可以高枕无忧吃扬州这个狗大户的了?

    痴心妄想!

    对于扬州,他们可没有一丁点贡献。

    刘可要的,只是安分守己的顺民,连劳动都不肯,还不如直接饿死他们。

    等他们叽叽歪歪分配好利益,其他分出去的洛阳民众,早就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了。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