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可的车架驶入练兵场,数万人开始欢呼沸腾。

    “恭迎东阳侯!”

    刘可站在高台上,放眼望去,两边都是扬州军整齐的队列。

    扬州军队列之后,才是豪杰的队伍。

    在扬州军的威严下,他们大气都不敢喘,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恭迎东阳侯!”

    无数人再次高呼。

    刘可见惯了大场面,能够保持镇定。

    人群中的吕蒙和陈到就不一样了,仅仅是一声声嘶吼,就让他们觉得热血沸腾。

    不虚此行!

    扬州军足够强大,所以才能够控制场面。

    车马有条不紊地行进着,前方是文人的队列。

    “参见东阳侯!”

    欢呼声再次响起。

    “怎么感觉像阅兵一样?”典韦道。

    离阅兵还差得远呢!

    但是这足以让刘可满意。

    “子泰有心了,让这么多人行动一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眼前的场景,都是田畴安排的。

    等到车架来到铜雀台,刘可下车步行,众星捧月,一路攀登。

    铜雀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换算成米,就是高达63米。

    也就扬州有这个实力建设!

    “此台固若金汤,和邺城遥相呼应,除了观景,还可屯兵。”郭嘉介绍道。

    不用时,相当于一个大型军营,刘可非常满意,感觉这钱没有白花。

    “不错,不知这设计出之何人之手?”刘可问道。

    “是孔明画的图纸,工匠负责完善。”郭嘉道。

    诸葛亮是比较全面的天才了。

    “对了,怎么不见孔明?”刘可诧异道。

    “在顶层呢。”郭嘉道。

    如果是一般君主,看到部下如此傲慢,一定会恼羞成怒。

    但是刘可了解诸葛亮,愿意相信他。

    到了楼顶后,刘可看到一个高一丈五的铜雀,舒翼若飞,神态逼真。

    “恭迎主公!”诸葛亮拱手道。

    “不必多礼。”刘可道。

    “主公请看。”诸葛亮指着台下道。

    刘可顺着诸葛亮指着的方向看去,那里是一个巨大的水池,引漳河之水注入。

    “此乃玄武池,可用于操练水军。”诸葛亮道。

    连这个都考虑到了?

    刘可非常满意,冀州的确需要一支简易的水军。不仅仅是漳水,还有黄河也需要巡视。

    诸葛亮在前面做向导,带领众人游览了铜雀台,一路上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这哪里是观景台啊,分明就是一个要塞。”王璨有些无语。

    “哈哈,说得对,不过仲宣不必担心,文人雅客想要登台,没有人会阻拦。”诸葛亮笑道。

    刘可点点头,道:“这个钱没有白花。”

    众人欢快地大笑。

    “启禀主公,宴会准备完毕。”太史慈汇报道。

    “诸位随我入席。”刘可大手一挥道。

    铜雀台上足够容纳数万人,刘可一出现,就有司仪高呼告之宾客。

    哗哗哗――

    万人宾客纷纷起身,衣袖舞动,手提酒杯恭贺道:

    “祝东阳侯武运昌隆!”

    刘可同样拿起一杯酒,喝道:“大汉江山永垂不朽!”

    “大汉江山永垂不朽!”

    众人一同高呼。

    刘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万人同饮。

    诸葛亮一抚掌,一排排编钟响起。

    至于歌舞被刘可禁了,否则铜雀台真要成为享乐的地方了。

    “光是喝酒没有意思。”刘可道。

    “主公,不妨请诸位才子,作诗一首。”郭嘉道。

    说到才子,大家都看向了王璨。

    王璨写的文章,蔡邕赞不绝口。

    “既然如此,在下就献丑了。”王璨没有推辞,向前一步道。

    几名书童立刻上前为王璨准备,搬来桌子椅子,铺开纸张、磨墨等。

    王璨没有怯场,大手一挥,下笔如有神:

    ……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

    王粲小时候就是个神童,后来董卓进京,王粲开始了自己的流亡岁月,为躲避战乱依附刘表。

    刘表这个人,尚贤却不能任用,并且王粲不会拍马屁,因此王粲就一直赋闲。

    王粲从小受到的是儒家的教育,儒家是让人们积极入世的,但问题是没有告诉人在乱世的困苦中应该如何做。

    这篇《登楼赋》表现了王璨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文章是好文章,就是有点煞风景。”郭嘉评价道。

    “奉孝所言极是,在下自罚三杯。”王璨道。

    “嘿,想要喝酒就直说,这一次兄长可是大出血。”典韦道。

    王璨笑着回应,与典韦碰杯。

    “不行不行,必须再来一篇。”郭嘉唯恐天下不乱道。

    “主公才情横溢,肯定能做出千古之文,我怎么敢抢了主公风头。”王璨道。

    “这么说也对,主公不妨献出笔墨!”郭嘉道。

    “好一个郭奉孝,原来你的目标是我。”刘可笑骂道。

    绕了一个圈子,郭嘉就是想要刘可出手。

    既然如此,刘可也不客气了。

    ……

    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盛明。

    ……

    刘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曹植的《登台赋》,气势恢宏。

    “扬仁化”两句写扬州施仁恩于宇之内,并敬事尊上。“尽肃恭于上京”,是指对居于许昌的汉献帝非常敬重尊崇。

    虽然齐桓公、晋文公颇负盛名,但怎么能和扬州的相比呢?

    刘可一用,就变成了自吹自擂,但是大家都很开心。

    “主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盛明,这句好!”郭嘉举杯道。

    众人一饮而尽。

    有王璨和刘可开头,接下来不断有人向刘可献上自己的诗句。

    大都平淡普通,却有各自的乐趣。

    偶尔有一些出彩的文章,刘可会当场奖赏,一千金到一万金不等。

    其中一名来自北海郡剧县的英才,获得了9999金的奖赏。

    此人名叫徐干,才情不在王璨之下。

    “为东阳侯贺!”文人齐声喝道。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诸位都是当代人杰,能与诸位共饮一杯,乃是我的荣幸!”刘可道。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