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本来是会稽太守,但是不服从刘可,被驱逐,辗转投靠了曹操,拜谏议大夫。

    他在曹操阵营非常低调,主治狱,处理事务常常宽恕犯罪者,控罪有疑点时判罚都会从轻,逐渐积攒了自己的名声。

    虽然离开扬州多年,但是王朗余威犹在,派他去招揽笮融,最适合不过了。

    “善。”曹操同意了此事。

    司马懿又阐述了一些细节,完善了自己的计划,曹操频频点头。

    “如此一来,我也有脸面去见志才了。”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知曹操是何心情。

    ……

    同日,诸葛亮夜观星象,发现彗星划破天空,不禁有些伤感。

    “孔明,发现了什么?”刘可好奇道。

    “中原有名士陨落。”诸葛亮道。

    第二天,刘可就收到消息,曹操军的重要谋士戏志才因病去世。

    “可惜了。”刘可道。

    颖川多名士,戏志才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与其他人不同,戏志才出身寒门,没有身份背景,曹操一眼就看中了他。

    颍川荀氏为曹操集团内部的士人之首,影响巨大。其与颍川钟氏、河内司马氏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关系,使其形成的势力,仅次于掌军的诸夏侯曹。

    如果不是荀彧主张“奉天子”,与曹操离心,恐怕荀家还会更进一步。

    世家的人心太复杂了!

    荀彧投奔了曹操,荀攸却在扬州任职,荀彧的女婿陈群也是扬州重臣。

    这让曹操如何放心?

    戏志才的出现,令曹操眼前一亮,恨不得与他同榻而眠。

    可惜,戏志才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为此曹操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戏志才乃当代名士,我们是不是要表示表示?”刘可道。

    “主公,派人前去吊唁即可。”诸葛亮道。

    以刘可目前的层次,的确不需要大动干戈。戏志才能力不错,但是也仅仅如此而已,没什么大的功绩。

    “这样吧,让周不疑代替我去一趟,顺便了解一下许昌的情况。”刘可道。

    戏志才倒下了,肯定有人上位,对于颖川势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许昌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化,刘可都需要知晓。

    “周不疑年轻,心高气傲,主公不妨再派一名干臣陪同。”诸葛亮道。

    刘可想想也是,道:“辛毗最近挺有空的,让他一同去一趟吧。”

    辛毗同样出自颖川,就跟回家一样。

    于是,周不疑与辛毗一路西行,抵达汝南,停留了一会儿。

    辛毗疑惑不解,道:“主公命我们即刻赶往许昌,不得有误。不疑何故驻足?”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许昌乃是敌境,我们贸然深入,没有一点保障怎么行?”周不疑道。

    “要什么保障?”辛毗问。

    很快辛毗就明白了,因为他看到了大批骑兵,为首之人正是高顺。

    高顺停下后,周不疑连忙过去牵马,亲切地喊道:

    “高叔父。”

    辛毗嘴角抽搐,这个机灵鬼,竟然找靠山!

    刘可派遣张辽和高顺统帅十万大军驻守在汝南,就是为了盯着许昌的一举一动。

    高顺下马,拍了一下周不疑的肩膀,很厚实。

    “小子,最近武艺竟然没有松懈,明明主公不管你了。”

    “什么叫不管我?这不,老师在邺城都能想到我,天天叫我跑腿,累死个人。”周不疑炫耀道。

    “我军务在身,这次出来与你见一面,已经是破例,你放心去,有什么事派人通知我。如果遇到了危险,拿下许昌我都会救你,哈哈!”高顺爽朗地笑道。

    “多谢高叔父!”周不疑抱拳道。

    等到高顺策马离开,周不疑这才命令队伍继续前进。

    辛毗竖起了大拇指,靠着颖川的招牌,他已经逐渐融入扬州,但是比起周不疑,还是差得远了。

    明明没有任何职务,但是凭借着东阳侯学生这一层关系,周不疑在扬州混得风生水起。

    “这就叫拜山头,现在的许昌,谁不给高大将军面子?”周不疑得意地道。

    辛毗撇撇嘴,表面不屑,心里却很羡慕。

    这就是有靠山的感觉?

    当初辛毗在冀州的时候,混得也不错,但是和周不疑比起来,小巫见大巫。

    等到进入许昌地界的时候,周不疑下令挂上高顺的军旗。

    这是高顺临走前,留给周不疑的小礼物。

    原本几十人的使团队伍,在挂上这面旗帜后,立刻威风八面。

    曹操军斥候连忙向上汇报,曹洪得知后,派出了一支千人骑兵队护送周不疑。

    周不疑绝对不能有事!

    “东阳侯没安好心啊,许昌好不容易稳定下来。”曹操听了曹洪的汇报后,感慨道。

    上一次东阳侯在许昌遇刺,搞得许昌鸡飞狗跳。

    这一次他虽然没有亲自来,但是派出了自己弟子周不疑。

    周不疑在扬州,也是有地位的。

    “主公,此事恐怕有蹊跷,志才病逝,东阳侯没道理关心才是。”司马懿道。

    “哼,他不过是想隔应我,他在铜雀台呼风唤雨,招揽天下英才。而我却痛失志才……”

    说到这里,曹操情不自禁难过起来。

    “主公节哀。”司马懿道。

    “子桓不是从并州回来了吗?让他去接待这个师兄,随便打探一下,这个周不疑有何目的。”曹操吩咐道。

    司马懿拱手告退,他就是因为曹丕,才再次投曹。

    岁月不饶人啊!

    曹操的儿子也逐渐长大成人,其中曹丕和曹植二人都有成为世子的机会。

    司马懿就是曹丕最坚定的支持者,而曹植有杨修和丁仪兄弟帮助,势力不小,矛盾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有外患存在。

    谁在这个时候发难,就会成为曹操的敌人,所以曹丕和曹植都很克制。

    但是,他们不缺乏争斗的方式。

    曹植擅长诗文,深得曹操喜爱,曹操常常在大臣面前夸赞曹植。

    曹丕也有文采,然而终究比不上天才中的天才。并州闹蝗灾的时候,司马懿就建议曹丕去处理,表现一番,结果还算成功。

    现在接待周不疑也是一门活计!

    司马懿决定和曹丕谈一谈,商讨出一个有利的方案,让周不疑安分一些。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