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整个柳州都找不到会算账的人?

    好吧,这可问到点子了。

    陆记放话招账房,还真的没找到人,因为柳州会算账的还真的不好找。

    因为,别看这一个小小的“账房先生”,在古代,这可是紧缺性人才,相当于现代的高知人才了。

    为什么呢?因为想要做账房,首先必须会认字识文,其次,还要精通算术。

    这就相当于要求人家语文学的好,数学也要精通,还要头脑灵活。

    你说,这样的人才放在古代是不是牛逼?是不是紧缺?

    但是,账房这个职位根本性质划归为从商,古代重农抑商。对于大抱负的人来讲,账房也并不是一个特别体面的工作,这就更加导致会的人不愿意这这行。

    人家读书是为了什么,当然是冲着当官,冲着状元,冲着仕途去的啊,难道就为了经商?

    这不是笑话吗?

    所以,账房的来源只有两种。

    一种是落第的落魄学子,仅仅是落第还不行,这部分人中,大部分是富裕人家子弟,因为在古代,教育本来就是富人才玩儿得起的游戏,人家就算落第了,家里有钱有粮有财富,干嘛要巴巴的来做个账房,还不如窝在家里复习,等待下一轮考试呢,反正科举又没有年纪的限制。

    只有那些落魄的,家里缺钱的,这个时候才会出来做账房捞生记,明显需大于供的市场,这部人只要一出来,就被各个市场商家高薪聘请,抢了个精光,所以,陆记还真不好招人。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账房来源都是落魄的学子,第二种就是非常受现代人诟病的“传承”了。

    也就是“以师傅带徒”的形势,古代任何技术工种都老师傅都喜欢带上个“衣钵徒弟”。这种带出来的徒弟,未来的走向几乎都按照师傅的意愿,因为古代的师傅相当于老爹一样的存在,你敢不听,天下人骂死你。

    而老师傅若是人品好的,会尽心尽力的带弟子,若是有私心的,在私藏点什么,就跟后世美发店老师让学徒只看不讲一样,徒弟会多少全靠悟性。

    这一对一的单线教学,不但是制约着人才普及率,而且还养成一种真本事藏着掖着的臭毛病。

    这样的徒弟出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十年。

    综上,不用多说,账房少也是正常的。

    既招人如此困难,那为何不自己培养呢。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不管如何缓慢,总归是会进步的啊,三年高考五年模考在后世养尊处优的学子中都能成,难道这古代求贤若渴的孩子还没有毅力完成。

    好吧,夸张了点。

    陆祈浩一开始并没打算招太多人,财力人力物力不够,他现在的银子也不多了,办学需要地盘吧?需要老师吧?需要精力吧?眼下就只有杨小木一个人,他可舍不得累着自己心爱的人。

    所以,他打算就在已经卖身入了奴籍的人中挑几个孩子先教着,恰好那些留守儿童也正是这批人中的。

    等到他们学会了,接受了自己的理念,让他们做首批的小老师,这样先培养一批出来。

    孩子是单纯的,好教啊。

    人少,更是轻松。

    所以办学之事并没有宣扬出去,然而,陆祈浩还低估了古代人对知识的渴望程度,所谓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杨小木早就私下给哪几家有孩子的传了话,这几家人自然是感恩戴德欢天喜地,就上柱香把陆府这些人给供起来了。

    事情敲定之后,陆祈浩得空便和杨小木在家里整理学习的“教材”。

    所谓教材,就是当初教杨小木的拼音法和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因为杨小木是个成年人又聪明,陆祈浩亲自教的,自然没啥问题,但这些孩子们,还是需要系统整理下。

    陆祈浩是打算先让他们认字,在辅以简单的数学基础,自己在不定时的给他们灌输新鲜的理念即可。

    等到这些孩子打好基础,在传授一些高级的知识,比如数学方程式,自然,地理,基础化学,当然,目前仅仅是构想而已,杨小木自己都还没学会呢。

    这是一个长远的构想蓝图。

    现下还是先帮小木整理教材吧,时不时还能吃一吃豆腐。

    “这‘a’不是这样,嘴巴要张大张圆哈……“陆祈浩笑眯眯的说:“让我看看啊,你再来一次。”

    杨小木张开嘴巴“a”

    人家本来发音就很好了,陆祈浩是故意的,只是觉得小木鼓起腮帮子敲可爱,粉红色的小舌头露出来……

    “这样还不行吗?大哥?”

    “恩,哦,你说什么……”陆祈浩一个走神,眼神全部那舌头给吸引了……不行不行,还是个孩子呢,才十八岁,我去,自己这是老流氓附体了吗?

    他不自然的翘了个二郎腿,掩饰自己那不可告人的描述。

    杨小木又张开嘴要“a“了。

    “好了,可以了,发音已经很标准“。陆祈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