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邵衣心中就有了底。她想,陛下喜好佛,宫里面的娘娘们会顺着他的喜好去,那他的儿子们呢?

    甚至于臣子们也应供奉着才对。

    澹台老夫人见她目光慢慢的凝聚在一起,又神思不宁,倒是拍了拍她的脑袋,“说吧,直接说你的想法。”

    折邵衣就笑起来,她道:“我也没想太多,只是觉得此事虽然我这种人不知,但其他人,但凡在庙宇之间走的,都应知晓。我当时知道的时候,都想着若是碰见了陛下,他若是问我平日里有什么喜好,我就说是拜佛。”

    “拜什么佛?虚空藏菩萨。”

    澹台夫人闷笑一声,“你都想到这里去了。”

    实在是……不愧是她看中的人,想法自然跟其他人不同。

    折邵衣摸摸脑袋,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我也明白,这事情非我一人想,其他人也肯定想。若是这般直白的拍马屁,必定会被陛下恼怒,我就想着回来问问您,这么多年,可有跟陛下说供奉虚空藏菩萨的?”

    澹台老夫人笑起来,“还真有。”

    折邵衣问,“陛下是骂他还是罚他了?又或者是奖赏于他?”

    澹台老夫人却怔怔一瞬,她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喃喃道:“其他人我不知晓,但有一个人,陛下觉得她很蠢,不过蠢人么,陛下也很喜欢。”

    折邵衣:“他是哪位大人?”

    澹台夫人却不说了。

    她问折邵衣,“你问这个做什么?”

    折邵衣就笑,“谁还不想知道陛下是什么样的人啊。他求财,说明心为百姓,是一位好陛下。”

    “传闻天子喜怒不形于色,能知晓他的喜好,便能猜出他的其他性子。”

    “我在宫里面七天,发现人人都猜陛下的性子,自然也想猜一猜。”

    “我又没见过陛下,不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接触过朝政,只能从这些自己听见看见的事情上猜一猜了。”

    澹台老夫人便觉得这丫头如今胆子越来越大了,这才多久呀,她便再不是当初那个进宫害怕,进澹台府唯唯诺诺的小丫头了。

    她问,“那你还看出什么来了?”

    折邵衣就道:“还看出一些简单的。”

    她倒是没觉得害怕,直言道,“有人猜的对,有人猜不对,但无论如何,拜得对的人,也许只是熟悉陛下,经常与他相处,猜不对的人,应该只是少见陛下。”

    她说到这里,眼神里面焕发出光彩,“若是让我多见见陛下,定然也能猜得准。”

    澹台老夫人便笑,一个姑娘家,也不知道如何生的,倒是如此有志气。

    她这个脑袋到底怎么长的?

    但想起太子妃,又觉得折邵衣正常些,这脑袋瓜子也变成了寻常姑娘。

    所以说,端看跟谁比了。

    澹台夫人想到太子妃,再看看自家这个正在琢磨着如何猜测帝王心思的丫头,倒是有了讲讲民间疾苦的念头。

    ——在她看来,无论是揣度上位者的心思,还是用阴谋诡计,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谋事。

    只是人心善恶不同,所谋事之不同,所用计也不同。而这些,都不如一颗仁心来得重要。

    澹台老夫人想了想,把一本地方志给她。

    “你读出来——”

    折邵衣接过地方志,好奇地看了一眼,发现是苏州宁县的。

    然后去看字,只一眼,如坠冰窟。

    上面写道:“宁县有疫,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

    把这一句话读完之后,折邵衣只觉得手脚冰凉。太子妃娘娘之前给她那本荒唐书,她只觉得义愤填膺。

    如今想来,上面所有的荒唐事都是官员富户权贵,而这些荒唐事情导致的,又或者是因为天灾导致他们所做的荒唐事之下的百姓,都“堂而皇之”的,成了尸体。

    这一句话,读来触目惊心。虽是天灾而成,也没有写荒唐之事,但是这句话之下,成千上万的百姓尸骨已经堆积如山。

    她突然忘却了去想什么帝王心思,忘却了自己那些小心思,而是真真正正的沉浸在这句话带来的悲凉与无力之中。

    她想,她今晚都不会高兴了。死的人太多了,她心有不忍。

    澹台老夫人却高兴的笑了笑,让澹台思正给她响午做个卤猪蹄。

    中午饭沈怀楠也蹭上了。他今儿来得早,理由也是正正当当的,“好几日不来,家里的柴也可让我劈了。”

    确实!如今管家有了他,是一点儿也不愿意自己劈柴了。沈怀楠来得正好,他交代完要劈的柴火,便自己去忙活了。

    沈怀楠劈柴,那一时半会回不去了。折邵衣就跟澹台老夫人一起去睡午觉。夏日里总是犯困的,她如今中午总爱打盹一会。

    沈怀楠是没有这样的好福气的。他冒着大太阳劈柴,劈完了,得了管事的一碗酸梅汤,瞬间觉得舒坦多了。

    管事看他顺眼,道:“老大人在书房等你。”

    沈怀楠就去了书房,澹台思正抛给他一本书:“读出来。”

    沈怀楠低头一看,是一本江南地方让的苏州宁县地志。

    这书他是没有的,不过他看年份,是前朝永德年间的,那一段时间几乎风雨飘摇,先是有蝗灾,再是有洪水,最后天灾人祸一起,地方藩王起兵造反,换了年份。

    他翻看一页,发现上面有折痕,于是顺着读出来,“宁县有疫……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

    他读完舒展眉头,“这倒是好事,将人隔开,又给了钱善后。能做到这一步,想来其他也是不差的。”

    又道:“学生记得当年永德帝心仁,不少人提出火烧宁县他都没有同意,最后还是宰相秦川镇力压众人,支持陛下这个决定,从钱财到安置难民,做得十分到位。”

    他刚说完,就见澹台老大人又给他抛来了一本书,上面还是永德年间,还是有疫,只不过上回是蝗灾,这回是洪水。

    而且这一回上面写的截然不同。

    上书:封城,封路,封山。再放水,屠城,三年不收尸骨。

    沈怀楠看向澹台老大人,只听他道:“万般不由人,也由不得人。”

    “这两本书,你拿回去好好看,说不得有哪一日,你就要做出选择。”

    作者有话说:

    二更老规矩。

    昨天有一个宝宝提出来前面有bug的,作者今晚上再改,白天忘记了

    ——

    疫情那句话,赐死者那句出自汉书平帝纪。

    下章那句一起标注哈,(由是道路积骨……),出自旧唐书代宗纪。

    ——

    ps:就这两句话找了俩小时,这就是没有文化的作者写文慢的原因,小伙伴一定要多读书呀呜呜呜感谢在2022-06-07 22:28:39~2022-06-08 21:04:1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85号和5号先生 30瓶;蘑菇君 10瓶;是00喇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0章

    二更

    两个人看了同一本书却悟出了不同的道理, 这一本书最终被沈怀楠藏在袖子里带了回去。

    不过两人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学了宁县有疫一篇。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沈怀楠学的比较多一点。比如说,他还看了一场天灾引发的人祸对百姓和世道的伤亡。

    书上记载, 宁县大疫,死者十七八……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于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 大禹以来不书。

    这个多灾多难的县城, 只要一有天灾人祸,便会死伤无数, 受尽人间疾苦。

    但每一任县令所作所为却也带着思量。沈怀楠不会幼稚到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县令的仁心或者坏心就可以做出的决定, 一县生死,绝对不是县令能决定的。

    宁县是大县,这背后还有朝堂博弈。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时疫, 澹台老大人不会这般郑重其事的叮嘱他回去好好想。

    沈怀楠不是真正的十三岁,他比澹台大人要想的更加聪慧。他知道每一次决定,都应该是党派之争下的结果。

    最后他要走的时候,澹台老大人对他说将来看他怎么决定, 沈怀楠其实内心很激动。

    不论其他, 这代表澹台老大人认可他将来一定会做官,而且还是大官。只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老大人点拨他的时候,总带着一股悲凉。

    比如上次说的“人生不全”,比如这一次的时疫决定。

    好似他将来会这般一样。

    沈怀楠一会儿觉得自己想太多,一会儿又觉得澹台老大人这么多年官场沉浮, 不会说这种莫名其妙的话, 他便眉头锁了又舒展, 舒展又皱, 看得折邵衣整个人都愣了。

    两人此时是坐在马车里面的,她便抬起手在他面前挥了挥,“到底是什么事让你如此纠结?”

    沈怀楠没有说。他只道:“在想澹台老大人给我的课业。”

    折邵衣就不问了。两人读的书还是有区别的,澹台先生从来没有完整的去教过她一本书,一个道理,只是会想起来就说一说,两个人在一起教书读书,更像是在玩一般。

    但是澹台老大人生性便严肃,有一次折邵衣还见着他骂沈怀楠如此蠢货不堪入目。

    沈怀楠倒是笑嘻嘻的。折邵衣也觉得没什么,能得澹台老大人一声骂,那是再荣光不过的。

    她还跟澹台先生说,“听闻如今当朝宰相,六部尚书,五城兵马将领,都是被老大人骂过的。如今怀楠也被骂了,说明他将来官职不低。”

    澹台老夫人大笑,“你若是这般想,那便去求骂吧。”

    “好歹骂骂你,让你也有荣光。”

    折邵衣缩缩脖子,“我才不去!荣光不要了,都给怀楠。”

    沈怀楠时不时就要挨骂,不过他于官府一事上迅速成长起来了。很多之前不懂的道理都在一本又一本的折子下懂了。

    有时候盛瑾安都羡慕他。

    “先帝爷的折子,现在能有的也就那么几个了。何况,澹台老大人可不仅仅有先帝的,还有如今陛下的。澹台老大人可是历经两朝的。”

    沈怀楠想起盛瑾安酸溜溜的神情就好笑,对折邵衣道,“明日我也不去桑先生那里,便请了盛九兄来吃饭。”

    折邵衣就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那十皇子呢?”

    沈怀楠笑了笑,“君子之交吧,先这样就好,本来也没有认识多久,谈不上避开不避开,有缘就相交,没缘就算了。”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